|
省农科院粮油科技成果 | |||
| |||
一、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系列 南粳5718,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江苏省淮北、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属于半糯型品种,食味品质优,最突出的优点是茎秆粗壮抗倒性强、适宜稻虾共作,同时产量潜力高,2019和2020年超级稻实产验收亩产分别为887.7公斤和792.5公斤,2021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 南粳9308、南粳66和南粳58属于中熟中粳稻品种,南粳58于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南粳66和南粳9308于2021年审定,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3个品种均属于半糯型品种,表现食味品质优、有香味,丰产性好,在中间试验中均比对照增产显著,综合性状好。 主要完成人:张亚东等 完成单位:院粮作所 联系方式: 张亚东 13851409620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二、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33” 构建了聚合Fhb1和QFhb-yaas-2DL等抗赤霉病基因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遗传改良,2018-2020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连续鉴定赤霉病抗性稳定达抗级(R),抗性与苏麦3号相当;两年度大区试验20个试点平均比扬麦20增产5.18%,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较对照增产5.74%,居参试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100%。《科技日报》报道:“破解小麦赤霉病世界难题”。解决了赤霉病防治的难题,一般发病年份不防治,重发病年份防治1次可控制危害。 主要完成人:程顺和等 完成单位:里下河所 联系方式:高德荣 18905271068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三、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种质创制与应用 利用EMS诱变创制出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油菜新种质,并培育出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宁R101,是第一个通过国家登记的非转基因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品种。其主要特点:一是高产。在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220.95Kg,比对照增产8.78%;在江苏大丰高产攻关田,亩产316.8Kg,创江苏油菜高产纪录。二是抗性强。抗倒伏、抗菌核病,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三是抗除草剂。可抗噻吩磺隆、苯磺隆等除草剂有效杀草浓度的4倍以上,实现化学除草。适宜在长江下游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浦惠明等 完成单位:院经作所 联系方式:胡茂龙 13851660562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四、超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徐麦35” 由徐州农科所以新麦93119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高产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江苏省审定,2017年通过国家审定,2019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徐麦35属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健壮,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平均每亩成穗42万左右;拔节抽穗较早,株型较紧凑,株高80厘米上下,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长方形穗,穗大穗匀结实性好,平均每穗36-38粒,平均千粒重42-44克。生产试验(2014-2016年)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6.9%、7.4%和7.5%。 主要完成人:刘东涛等 完成单位:徐州所 联系方式:刘东涛 13013932366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五、苏新6号等大豆新品种及高效复合种植技术 春播鲜食大豆品种。出苗较快,苗期生长势较强,抗倒性较好,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叶片卵圆形,白花,灰毛,干籽粒椭圆形,种皮绿色,子叶黄色,百粒重27.5克。出苗至青荚采收82.2天,株高37.5厘米,主茎8.9节,分枝1.9个;单株平均结荚22.2个,标准荚率65.67%,每公斤标准荚329.1个,鲜荚绿色,二粒标准荚长5.6厘米,宽1.4厘米,百粒鲜重86.0克,出仁率51.85%,口感香甜柔糯。两年平均鲜荚亩产672.59公斤。 主要完成人:陈新等 完成单位:院经作所 联系方式:薛晨晨 18252003768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六、优质营养健康水稻新品种 “苏垦118” 苏垦118于2016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605),迟熟中粳稻,亩产600-650公斤,灌浆快、综合抗性好、米质好、米饭食味好、有香味,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南粳55于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90015),早熟晚粳稻,株型紧凑、抗倒性强、成熟期转色好、较对照增产4%以上,适合江苏沿江及其以南稻区种植。苏垦118于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超级稻”品种,同年获得第五届江苏百姓品米节优质大米评比特等奖,2020年获得全国农技中心组织评选的“2020年十大优质粳型超级稻品种”称号。 主要完成人:杨杰等 完成单位:院粮作所 联系方式:杨杰 13813905250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七、宁麦系列弱筋小麦新品种 先后育成宁麦9号、宁麦13、生选6号、宁麦18和宁麦24等多个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产量水平迈上亩产650公斤的台阶,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同时创制了宁麦9号为核心的育种群体和HMW-GS缺失突变体,探明了品质、抗性及产量性状遗传机制,建立了弱筋小麦品质关键指标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技术,揭示了弱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及量质调优途径,构建了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 主要完成人:马鸿翔等 完成单位:院粮作所 联系方式:何漪 025-84390293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八、鲜食玉米新品种苏科糯1505及配套栽培技术 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玉20190015),2020年通过上海市和浙江省引种认定。春季播种至采收鲜穗约86天。同一果穗上籽粒甜、糯比例为1:3,支链淀粉含量98.4%,鲜食风味表现为既甜又糯,适口性好,品质极佳。籽粒和穗轴均为黑色,富含花青素,天然保健食材。产量高,稳产性好,鲜穗产量(带苞叶)达1200公斤/亩以上,综合抗性好。适宜江苏、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种植。2020年获“全国十佳糯(甜糯)玉米品种”、“长三角鲜食玉米好品种”、“江苏鲜食玉米好品种”、“鲜食产品金奖”。 主要完成人:袁建华等 完成单位:院粮作所 联系方式:陈艳萍 025-84390308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作育种 九、水稻病虫害防控精简用药技术 针对传统“重保产轻安全”用药策略导致农药用量大、施药次数多和稻米农残风险高等问题,创建了前期种子处理、中期生态调控、后期绿色减量用药的“前防、中控、后保”水稻病虫害防控新策略;研发了分区域的长效防控前中期病虫害的种子处理技术;建立了低残留风险穗期病虫绿色用药技术;开发了水稻病虫实时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集成了区域性的水稻全程简约化防控技术体系;创建了以农企合作和水稻全程承包防治为主的推广体系。 主要完成人:余向阳等 完成单位:院资环所 联系方式:程金金 13405872179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 十、生物可降解育秧基质盘及应用 针对传统“塑料盘+营养土”育秧方式存在营养土制备费工费时、对农田表土破坏性大且废旧秧盘易引发“白色”污染问题,成果以秸秆为原料,突破超高温发酵、纤维有限拆解、养分激活补益、吸滤成型等关键技术,创制出育秧基质块和育秧基质盘两类专利产品。基质块放置在塑料秧盘可替代营养土进行育秧;基质盘具有“盘+营养土”
双重功能,可实现无塑料盘育秧。成果已在南通建立首条年产能1500万片生产线,基质块已在江苏、安徽等省推广应用。产品所育秧苗素质好,能满足机插秧要求,节工省本,可使水稻生产增效30-60元/亩,适于所有机插秧区使用。 主要完成人:黄红英等 完成单位:院资环所 联系方式:黄红英 025-84390243,13705143806 合作方式: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