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度江苏省粮油学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油脂热加工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
| |||
所属学科领域:本项目属于食用油脂加工与应用技术领域。 主要内容:针对食用油脂在热加工过程中易形成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丙烯酰胺、反式脂肪酸、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等典型危害物并影响食用油品质安全的问题,本项目立足于精炼和煎炸两个典型热加工应用体系,以自由基链式反应为导向,分析油脂热加工过程中自由基、反应物以及产物的变化规律,明确油脂热加工过程中典型危害物的形成规律,提出了高温热-氧双激发氧化机制,补充和完善了传统油脂氧化理论;基于电导率法、排阻色谱和串联色谱法,建立油脂热加工过程中典型危害因子快速监测体系,并成功应用于精炼与精炼过程中丙烯酰胺和极性物质的分析;集成油脂适度加工关键技术,革新了油炸过程危害物防控方法,开发出薯条、鸡块等大宗煎炸食品专用型高油酸煎炸油,创制油脂热加工安全精准控制体系,丰富油脂精准适度加工技术理论体系,保障了食用油脂热加工安全与品质。 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 1 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 8 件、发表论文 32 篇(其中 SCI 论文 24 篇),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及评价报告 1项,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在明确油脂热加工过程中热、氧双激发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油脂热加工过程多元危害物的精准靶向监控方法,开发了煎炸食品专用型高油酸煎炸油,实现了油脂热加工危害物削减协同和品质提升。 1. 提出了油脂高温热、氧双激发机制,完善了传统油脂氧化理论体系 本项目研究了精炼或煎炸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提出了油脂热氧化热、氧双激发机制: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烷基自由基通过自由基链式反应或狄尔斯-阿德尔反应生成-C-C-链接聚合物;有氧或富氧条件下,主要通过烷氧自由基生成-C-O-C 或-C-O-O-C-链接聚合物。 2. 建立了油脂热加工过程多元危害物靶向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 本项目基于电导率法和串联色谱法构建了在线快速分离检测系统,对煎炸油中极性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阐释了其生物毒性;通过脱脂、提取、萃取、旋蒸和复溶过滤等连续快速处理方法,实现了油脂精炼过程中丙烯酰胺的靶向监控,为油脂热加工过程中危害物精准靶向调控奠定基础。 3. 开发了煎炸食品专用型高油酸煎炸油,大幅提高煎炸食品安全性 本项目在明确了煎炸油危害因子物质基础上,发挥高油酸油脂低饱和、抗氧化的双重优势,抑制煎炸高危害风险因子形成,开发出薯条、鸡块等大宗煎炸食品专用型高油酸煎炸油,产品耐煎炸、风味佳,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诉求。
目前,国内外油脂氧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研究者利用传统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构建油脂加工过程有害物质的检测,部分解释了油脂危害物产生机理。但是,高温和氧会影响自由基产生、氧化速率、氧化途径和氧化产物,导致油脂热氧化反应体系与路径更加复杂多变,且危害因子积聚加剧煎炸油品质裂变。虽然传统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被广泛使用,但其灵敏度和专一性较差,不能明确、精细地给出相同功能团的不同阶段氧化产物的量化信息。所以本项目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电导率检测方法和在线快速分析法,解析了油脂热氧化过程动力学与氧化途径,开发了高油酸型煎炸油,改变了传统的通用煎炸模式,实现分类煎炸,符合国际煎炸油发展趋势,填补了市场空白。
本项目发表相关论文 32 篇(其中 SCI 论文 24 篇),在 2016-2020 年项目研究内容连续 5年参加油脂科学技术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年会”和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学会年会,并分别做大会学术报告 8 次。本项目技术及产品得到业内专家及同行广泛认同,项目的创新内容已经作为教案编入《食品专用油脂》 联系人:徐勇将 电话: 1363631621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