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度江苏省粮油学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 | |||
| |||
本成果属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针对南通地区水稻优良食味品种单一、良种良法配套不足、化肥农药利用率偏低、稻米品牌效益不高等问题,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总体发展思路,开展了适宜新品种选用、品质保优栽培、病虫绿色防控、侧深减量施肥等关键技术研究,确立了以南粳 9108、南粳 5055 为主体,南粳3908、宁粳 8 号、丰粳 1606 等搭配种植的良种布局;研发了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探明了优良食味水稻侧深减氮施肥技术,集成了以“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化控制”为核心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提升稻米品质的“水稻+N”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集成了“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生产技术规程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28 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协作组、南通稻米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推行项目单位布点、生产主体建点、技术人员挂点、集成技术试点、农业专家指点“五点工作法”。创新形成了行政推动、主体联动、展销拉动、辐射带动、宣传促动、“五轮驱动”品牌推介机制;产业联盟、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农资经销“五位一体”生产联盟机制;技术集成、技术展示、技术培训、技术宣传、技术指导“五技服务”技术推广机制。建立了“地标产品+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的南通稻米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培训技术人员、规模经营主体等 6000 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 30000多份。 2018~2020 年,全市累计推广“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435.9 万亩, 2020 年技术覆盖率达 80.7%。亩增产稻谷 11.7kg,亩节约化肥、农药及用工成本 85.3元,亩品牌增值溢价 319.8 元,总经济效益 11.99 亿元。培育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和品牌大米。获得江苏省“味稻小镇”10 个,“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10 个、金奖 7 个,十大品牌 3 个、十大创优品牌 1 个。本项目社会效益突出,生态效益明显,塑造了南通地区稻米品牌影响力,助推了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1.开展了优良食味水稻品比试验、综合性测试、食味品鉴评比等,确立了以南粳 9108、南粳 5055 为主,宁粳8 号、南粳 3908、丰粳 1606、南粳晶谷等搭配种植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布局,全市优良食味水稻面积占比扩大至 80%以上。划分海安、如东和启海三大优势稻米产区,提出了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布局指导意见。 2.研发了能够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的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探明了优良食味水稻侧深减氮施肥技术,研究集成了以“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化控制” 为核心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提升稻米品质的“水稻+N”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集成了“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3.开展了优良食味水稻推介展示、产品认证、品牌推广等工作,培育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和品牌大米。获得江苏“味稻小镇”10 个,“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 3 个、十大创优品牌 1 个、特等奖 10 个、金奖 7 个;认证有机大米品牌 12个,绿色大米品牌 21 个。 4.围绕主体协作“一盘棋”新格局、产业经营“一条龙”新模式、运行管理“一体化”新机制,建立“地标产品+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的南通稻米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创新形成了“五轮驱动”的品牌推介机制、“五位一体”的生产联盟机制和 “五技服务”的技术推广机制。
项目协作组以中央、省、市农业项目为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省农技推广总站、省植保站等业务部门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采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配套相结合、小规模试验示范与大规模推广应用相结合、标准化生产与区域化布局相结合、产业联盟发展与品牌营销推介相结合等方法,集成了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技术协助组和专家服务团,创新形成了“五轮驱动”品牌推介机制、“五位一体”生产联盟机制、“五技服务”技术推广机制。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此成果依托科研教学单位、行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协同完成,实现推广方式由条线推广向行业协同转变;此成果包含品种布局、肥料运筹、病虫害绿色防控、品牌创建、配套加工等,由单纯的水稻生产向稻米全产业链服务拓展;此成果中的机插水稻侧深减量施肥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N”模式、新型苗床调理剂研发与应用等,在实现高产高效的同时,聚焦绿色优质,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率先把握生产导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工作重点,本项目集成的推广方法为广大农技推广部门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转变职能定位、拓展农技推广空间提供了样板。
2021 年 5 月南通市农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此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如下意见: 本成果针对南通地区水稻产业面临的问题,开展了系列关键技术研究,确立了以南粳9108、南粳 5055 为主体,南粳 3908、宁粳 8 号、丰粳 1606、南粳晶谷等搭配种植的良种布局;研发了能够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的新型苗床调理剂 “苗壮丰”,探明了优良食味水稻侧深减氮施肥技术,研究集成了以“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化控制”为核心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提升稻米品质的“水稻+N”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集成了“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生产技术规程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28 篇。 创新形成了“五轮驱动”的品牌推介机制、“五位一体”的生产联盟机制和“五技服务”的技术推广机制,建立了“地标产品+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的南通稻米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和品牌大米。获得江苏省“味稻小镇”10 个,“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10 个、金奖 7 个,十大品牌 3 个、十大创优品牌1 个。 2018~2020 年,全市累计推广 435.9 万亩,2020 年技术覆盖率达 80.7%。亩增产稻谷 11.7kg,亩节约化肥、农药及用工成本 85.3 元,亩品牌增值溢价319.8 元,总经济效益 11.99 亿元。塑造了南通地区稻米品牌影响力,助推了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水平达国内领先。
通过项目实施,明确了本地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布局,集成了优良食味水稻品质保优栽培技术、优良食味水稻侧深减氮施肥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足肥、精播、化控、旱管”育秧技术、优良食味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优良食味水稻配套加工技术。为不断扩大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全市累计举办观摩培训活动 40 期(次),培训技术人员、规模经营主体等 6000 多人次;在市、县级以上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报道 78 次;发放各类技术挂图(明白图)8000 多份,技术资料 30000 多份。2018~2020 年,全市累计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 559.9万亩,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435.9 万亩;其中,2018 年 118.4 万亩,占比74.9%;2019 年 145.8 万亩,占比 77.1%;2020 年 171.7 万亩,占比 80.7%。 项目实施不仅提升了南通优质稻米生产综合能力,满足了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更提高了种粮效益。经过多年多点生产示范,应用项目技术增产优势显著,减肥减药省工节本,同时实现品质、品牌增值溢价,2018~2020 年南通市稻米产业累计新增总经济效益 11.98 亿元。 绿色高质高效水稻生产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助推我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协作组把品牌创建作为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核心内容,积极开展展示展销、品牌推介、品鉴遴选、产品认证等工作,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大米。先后培育“海安大米”“如东大米”2 个区域公共品牌。稻米品牌多次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获得荣誉,“里下河”“黄金米”“季和”等稻米品牌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和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名牌产品”、“金奖大米”。2016~2020 年,组织参加“江苏好大米”评比,全市共获得“江苏好大米” 特等奖10 个、金奖 7 个、十大品牌 3 个、十大创优品牌 1 个,江苏“味稻小镇”10个;经权威认证,全市获得“龙顺”“黄金米”“里下河”等有机大米品牌 12 个,“玉奇”“横江”“思海”等绿色大米品牌 21 个。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