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南京财经大学委托,江苏省粮油学会组织华东理工大学赵黎明教授、江南大学孙秀兰教授、天津科技大学王书军教授、江苏科技大学鲁玉杰教授、浙江大学张辉教授等组成专家组,对南京财经大学胡秋辉教授领衔完成的“环境胁迫下粮油保质减损关键技术和装备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获五位专家组成员一致通过。 
长期以来,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营养是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度合作的重要目标。受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影响,维护区域粮食产后数量和质量安全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及地区共同需求。南京财经大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胡秋辉教授团队联合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粮食加工安全有关学者,重点攻关“一带一路”国家粮油保质减损关键技术的适用性瓶颈,开发适用于高温高湿胁迫条件的粮食保质减损技术。项目实施有效促进了中、马、埃等地区粮油科技力量的提升,加强了粮食产业科技人才交流与科研合作,有效促进了我国粮油保质减损适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保障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粮食生产和进出口安全。 
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材料,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具体汇报,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项目成功研发了高温高湿、高温干旱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粮油收购清理、保质干燥、风险分级、保鲜储藏、虫害防治和霉变控制相关单项技术6项,集成粮油原料产后分级保鲜储藏利用和虫霉绿色减损防控成套技术2项,相关技术在市场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满足环境胁迫条件下粮油产后全链条保质减损实际需求;研发了适应高温高湿等环境胁迫条件的粮油原料产地高效清理、保质干燥、分时变频通风及物理杀虫等专用装备4套,部分装备在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示范应用,实现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输出;制定了《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技术规程》、《高水分连续式谷物干燥机》、《环境胁迫稻谷和玉米粮食专用收购整理装备安全操作规程》、《环境胁迫下稻米分级储藏与合理利用技术和规范》等技术规程4项,有效促进了科学规范节粮减损。上述技术成果已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中国等国家的14家大中型粮油企业及农户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其中粮油霉变微生物拮抗菌绿色防控与分时变频通风保鲜储藏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建议进一步加大成果推广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