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父子同心,其利断金。“做好良心米,做良心好米”,这是他们父子俩座右铭。江苏秀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于上世纪末,二十多年来,吕秀收董事长、吕丹总经理父子俩本着“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核心理念,推进立体生态水稻种、加、购、储、销全业务流程覆盖,打造秀收牌东海大米广受市场青睐,公司先后被授予苏米核心企业、江苏省扶贫示范项目先进单位、全国放心粮油工程示范加工企业、全国最美绿色食品企业等荣誉称号,共同书写了子承父业、携手同行、接续奋斗的一段佳话。日前,省粮油学会、省粮食行业协会、连云港市粮食行业协会与本编辑部联合专访父子俩,现将精彩内容予以分享。 采访组:连云港媒体人都知道,吕董事长在东海乃至连云港远近闻名,就是不太喜欢接受各路媒体采访,这是有什么考虑?
吕秀收:诚挚感谢媒体对我的关注和宣传。不是我不接受采访,我觉得我就是种地的,没啥好宣传的,而且我已经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省市劳动模范、优秀县政协委员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也算荣誉加身,用不着宣传啦,期望媒体把笔触、话筒和镜头瞄准我们广大的朴实无华且辛勤耕耘的农民,是他们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默默奉献,是他们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食品资源,是他们耕田、育种、栽种、施肥、浇灌、收割,不辞劳苦塑造东海大米品牌。我期望媒体更多宣传我们东海大米,本身我们东海大米品质就很好,东海大米影响扩大了,市场拓展了,价格提升了,我们广大农民都会收益,当然,我也会有收益。 采访组:吕董事长不忘初心啊,原来是为农民着想的,也为东海大米考虑的。这正是我们采访的目的。我们正是要通过你了解东海水稻是怎么种植的,品质是怎么保障的。你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东海大米品牌塑造过程。当初怎么会想到从事农业种植和稻米经营? 

吕秀收:我出身普通家庭,祖辈都以种粮食为生。80年代初高中毕业,学子们都往高考这个独木桥上挤,我因家庭贫困没钱继续上学,就参加了县副业办招录,考入当时乡镇副业办公室,后因家庭负担重工资低,辞职下海做起了小五金买卖。作为农民离不开土地,当时觉得种粮是根本,在广袤的田野里定能长期有所为,就加入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行列。在那个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的年代,干农活可是一件苦差事。我盘算着,必须用知识来改变生活,用知识去闯出一片天地来。于是,自学农学,并向农校老师请教。1986年,完成学业重新回到了家乡,承包了5亩地做起了试验,按照书上的理论“照葫芦画瓢”,从育种、栽植、管理等环节全面、系统的进行了“部署”。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完毕,卖稻子时一过秤,平均亩产足足1400斤,超出了当时平均千斤的亩产量。此后,我种稻子在村里年年“夺魁”,也把基地从300亩扩展到1000亩,再到3000亩、5000亩。掌握了农技,我也把种粮技术传授给周围农民,大家对我信任,都把种出来的粮食卖给我,我也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以最高的价格收购他们的粮食,做到不差一厘钱不晚一天付。 虽然原粮产量提高了,增加售粮收益,但是光卖原粮,还是利润微薄。1995年,我开始谋划稻米加工,努力形成产、加、销一条龙。我筹集点资金,在镇驻地建起占地200平方米的小型加工厂。1999年5月,经工商注册为连云港市秀收米厂。“秀收”牌系列稻米成功打进国内各大省份大型农贸市场和超级市场。 
农民单家独户很难形成规模,2008我们将镇里300多户种粮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东海县民和稻麦合作社,这样种植统一品种、统一植保就能保证原粮品质,获得更高效益。由此,在粮道上一直就跋涉前行。 采访组:看得出吕董事长是成功的,成功者优秀品质就是谦虚。吕总经理,作为现代青年,外面有很多光鲜职业,为什么会想到子承父业,接续来做大米?大家还很关心父子俩如何分工?  吕 丹:我父亲是不辞辛苦、低调踏实、执着坚持的人,我很敬佩他。他把自己生产基地从5亩扩展到5000亩,1986-1999年13年间义务指导农民超过3000次,自费印发资料过万份。我们黄川镇原来有近200家稻米加工厂,经过大浪淘沙,现在也就3-4家,我们能坚持下来而且发展壮大,非常不容易。他建厂后创造产值达15亿元,收购稻谷涉及县内20余万户次。父亲还与当地3000多农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年为农民增收超过500万元。他不断扩大农机量,大面积推广机耕作、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是全程实行机械化种田的带头人。 
“做良心好米,做好良心米”,父亲不多言辞,他坚持品质,始终如一,“以诚心致匠心,用恒心守初心”,备受业界尊敬。从我父亲创业历程,我深切感受到,小米粒大产业,粮道纵横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虽然外面有很多好职业,但是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干哪一行都一样。也许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粮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再加上企业规模扩大、父亲年龄逐渐增长,从小到大看到父亲的创业艰辛,感觉到他对农村土地信心,感受到他对农民父老乡亲的感情,我作为农民的儿子,到现在我还是农村户口,继续粮食产业,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相信1+1会大于2的。从我们产业链运作来看,父亲抓大局掌主舵,安排公司专人负责粮食种植,把控原粮品质;公司王总,重点负责生产技术和品质管控;我辅助父亲各项工作,侧重在公司发展战略、对外关系,市场开拓和品牌运营推广。各有分工,统分结合,还是很有成效的。 
吕秀收:经过13年时间磨练,特别是其中6年基层村支部书记的历练,吕丹承接粮食产业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东海大米文化底蕴的认知、发展战略的研究比我深刻,在做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市场开拓方面很有思路,到底是年轻人敢闯敢干。 采访组:当前大米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重点抓哪些,才能让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吕 丹:面对市场激烈竞争,我们主要做好三块:一是源头把控。要做品牌,重在品质;抓好品质,首在源头。这是我父亲的强项,他在合作社指导农民生态种植,稻虾共生,保障优质粮源。二是工艺升级。最近我们一方面增添新设备对加工工艺优化,一方面推进成品低温仓建设,这样保证加工过程中大米的新鲜度。三是市场开拓。大米市场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虽然东海大米很好,但是这年头好酒也怕巷子深,必须要主动开拓市场。这是我工作重点方向。 采访组:经常看到吕丹总经理面向镜头直播,这体现了新一代粮食人的风范。企业线上线下如何拓展市场的,南京点如何规划的? 
吕 丹:现在是信息时代,分散性、爆发性是重要特点,做产品,做品牌,必须顺势而为。在线下,我们积极参与各类推介活动,利用各种展会平台把东海大米品牌打出去;同时也试探轻资产合作打造东海大米直营店,我们正在策划到南京开拓据点,建立南京运营中心。在线上,我们努力开展网上直销,我已经开展过多次直播带货。刚开始也很不适应,毕竟我们是在后台做企业的,现在要面对镜头直接跟众多消费者交流,有点局促。网络直播,人在东海甚至足不出户,做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是非常值得的。以后我们还将跟专业媒体合作,力求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采访组:东海是我国著名产粮大县,东海大米也颇有知名度。你认为如何整合力量打造区域品牌,怎样担纲苏米核心企业提升苏米综合竞争力? 
吕 丹:东海大米历史人文底蕴非常深厚。1973年在鲁兰古城遗址出土的红色陶罐内发现的栽培稻粳亚种,证明西周时期这里已是稻作区。建国后,东海人民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1958年12月获得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发表彰“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东海县是中国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中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2020年荣获“2020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荣誉。东海县无重工业污染,有“百湖之县”美称,江苏“小东北”的美誉,水土气候光照极其有利于养成稻米优良品质,东海大米具有“柔软油润、浓香持久、品质优良”等特性,并兼具南北大米之优势,在中国国内大米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海新农人用他们对土地最深的热爱,为东海这片沃土赋予了稻米灵魂。 
“福如东海米,天成好味稻。”现在我们在东海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秀收农业、恒益粮油、天谷米业等位居东海的苏米核心企业抱团合作,正在全力打造东海大米,期望以水韵苏米、东海大米区域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品牌不断提升,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