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南通季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刘昌明董事长 | |||
| |||
南通季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粮食收储、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由刘昌明董事长于2001年8月一手创办,他把创业经验和经营模式凝练为“质量优先、诚信为本、合作共赢”,并以此为核心理念,砥砺前行,引领企业成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苏米核心企业,2020年获得中国百佳粮油企业称号,“季和”牌大米获得中国十佳粮油优质特色产品称号,是南通市唯一获得两项荣誉的企业。2021年适逢公司20周年华诞,日前省粮油学会、粮食行业协会联合专访刘昌明董事长,现将精彩内容予以分享。 采访组:经历什么样的创业过程,怎么会介入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粮食行业? 刘昌明:从事粮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起初,我并不是干粮食行业的,也是经过七弯八拐才从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校毕业,先是被分配到党校当教师,主要讲授中央1号文件。这就熟悉了三农政策,或许,这是为从事粮食工作埋下伏笔。在党校时间不长,又被安排下派到乡办海安罐头厂和县办海安华侨食品厂工作,后来准备回乡从事蚕桑工作,这在当时那是极其难得的,很多青年人羡慕不已。海安改革开放初期,饲养业发展迅猛,甚至出现“百万雄鸡过大江”现象。在家期间,我发现广大养鸡户鸡蛋积压卖不出去,全县只有禽蛋公司一家国企收购,如果禽蛋公司不收养鸡户鸡蛋就很难销售。难道人口基数庞大的城里人不吃鸡蛋?带着责任和疑惑,我踏上苏南考察之路,走街串巷跑菜市场。不是城里人不吃鸡蛋,而是鸡蛋难以进城,我触摸到了商机。回海安后,我就试探着收购鸡蛋向苏南菜市场供应,当时还没有停薪留职说法,单位领导不同意,我只好一意孤行辞职。我的行为在家里也是炸开了锅,大好前程不要偏偏去冒险经商,父母不同意,家族长辈还上门苦口婆心劝说。也许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我抱定了决心,立志干出一番天地。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我逐步做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卖场兴起,当时政府还没提出农超对接,我就将经销对象从菜市场转向各大商超,从此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为之后粮食经营开辟了通道。但是不久,随着山东、东北等地饲养业兴起,我觉察禽蛋市场已达峰值,毅然清理鸡蛋经营资产再次转行。古人云: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我也就是运气好吧。 先进打包机械 采访组:跨界变道,“稻”路探“米”,绝非易事,季和米业如何发展成为行业翘楚的? 超大产能烘干房 刘昌明:粮食是一日三餐主食,生命周期比鸡蛋也长,而且当时稻米加工都是小机,大米市场前景广阔。恰好之前遇到粮食行业改制,我52万元全资购买了一个粮管所,本来是作为禽蛋仓库的,后来以此为起点,走上了从粮之路。说实话,当时一个外行人,连粳稻、籼稻都分不清,粮食行业人都瞧不上。人说,逼才上梁山。我就是不信邪,你们能做我必定能做,而且一定能做好。不怕输、不服输,越是艰难越向前,我一头扎进稻米业务认真钻研和虚心请教,逐步熟悉了门道。一开始进入粮食行业,我定高标杆弹跳起步,采用先进的地磅、提升机、加工等设备,引领当时主流,取得领先效应。就是现在的烘干设施不仅规模大,而且性能优越,能确保稻米内在品质。抓包机器手也是市场上最先进的。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必须矢志不渝努力。公司成立时,我自行设计注册了“季和”品牌,当时市场上流行50斤袋装实际装米49.5斤,我们坚持50斤足量袋装,每天从海安到南通很快售尽一空,“季和”品牌获得消费者认可,抢占了里下河大米市场。经营中我们始终注意把握商机,2005年东北稻谷跨省移库,我们在无锡主动衔接铁水转运,赢得了大量优质粮源,为扩大市场奠定基础。“稻”路探“米”,在基地种植上精耕细作,在产品品质上精研细磨,在品牌塑造上精雕细刻,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采访组:最近季和米业导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基于什么考虑? 刘昌明:企业成立20年来,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品牌塑造、拓展渠道......大多业务我都是躬身亲为,技术熟悉、管理熟悉,也形成一定行为模式和内在动力,但是跟先进比较总有差距,最近我陪同县领导到安徽考察深有感触。企业做大了,一个人很难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可能疏而不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此,我们委托专业机构对企业诊断,涵养文化内核,凝练和升华“质量优先、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理念,定位公司为“中国优质米供应引导者”,导入CIS进行品牌重塑,企业标识、产品包装都做优化美化,目前企业由内而外正在形成统一的精神和形象。 赵世勇副省长调研 采访组:粮食企业是涉农企业,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就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季和米业如何推进产业化经营,服务“三农”的? 刘昌明:我是农民出身,“三农”情结深厚,当初做鸡蛋生意本初想法就是帮助家乡左邻右舍农民卖蛋问题,从粮后我依然保持农民本色从田头做起。我们邀请了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财经大学专家做技术支撑,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技术支撑单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建了优质水稻种植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成立了“海安上湖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1057户。合作社本着“民办、民有、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合作成员“一户一手册、一户一表一记录”,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水稻品种、统一用药品种、统一施肥配方、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在配置先进烘干机27台后,凡是把粮食卖给我们的,我们给农民免费烘干,一方面让农民获得实惠,我们也获得了大量粮源。南京农业大学曾先后两次来公司进行专项调研,认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技术支撑单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确实有着独特的见解。 采访组:大米是一日三餐主食,质量安全最为关键。季和米业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让居民放心消费? 刘昌明:质量是品牌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我们始终奉行“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方针,严格产品质量管控。2009年1月与德国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规范管理模式,凭借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的成功经验,共同探索建立了国内首个“农产品(稻米)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体系”。201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率队对我们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进行了调研,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可以说我们为全国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先行探路,还是卓有成效的。为了提高品牌的竞争力,确保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也为了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2014年我们又请德国麦咨达公司专业人员,提供“质量安全、技术体系、浪费管理、透明可持续”四项咨询服务,并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以帮助我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2015年后,全国各地参访团络绎不绝,制定《食品安全法》的有关专家也接二连三来调研指导。 先进加工装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早在2010年我们就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产品零投诉,被德国麦德龙中国总部评定为中国区食品安全最佳供应商,“季和”牌大米也获得南通市名牌产品;2011年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2011、2012连续被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评为中国优质供应商;2015年公司成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9年入选首批苏米核心企业;2020年获得中国百佳粮油企业称号,“季和”牌大米获得中国十佳粮油优质特色产品称号。 采访组:作为苏米核心企业,又是南通、海安稻米产业盟主,如何担纲重任,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内港码头和周转仓 刘昌明:作为核心企业和盟主企业,是信任,更是责任。说实话,我内心还是颇感惴惴不安的,毕竟我们单个企业还是能力有限的。做好区域品牌,带动一方产业,我们必须按照政府部署,同心携手,抱团发展。我认为要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着重三点:首先是做大市场。必须牢固树立市场和竞争理念。入选企业要有一定规模,企业品牌要有影响力。每个企业要抢占一块市场,那么整个区域品牌总市场盘子就会扩大。其次是做优产品。打造区域品牌必须引领各企业树立全产业链理念,从品种和种植源头抓起,打通各个环节,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实行差异化策略,以优质产品巩固市场份额。再次是做响品牌。做品牌绝非易事,做区域品牌更是难上加难。好在我们做区域品牌,都有政府背书支持。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协会主推、企业主角,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整合线上线下渠道,不断开辟市场。 |
![]() |
![]() |